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韦安)甘蔗渣、麦秸秆做的外卖盒、可循环使用的快递箱……6月17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首届绿色包装设计征集活动作品发布会。会上展出多款绿色包装设计获奖作品,从原材料、设计结构等不同角度,为解决包装浪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北京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治理过度包装,促进绿色消费的提案”,对解决过度包装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2018年9月,市发改委支持北京包装技术协会和北京设计学会,启动首届绿色包装设计征集活动,这是持续推动提案办理报告落地的举措之一。经过8个月的征集,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川、山东、内蒙古等24个省市自治区参赛者提交的作品,有20多家企业和4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活动共收到199件有效作品,其中设计作品类187件(食品类88件、快递类54件、外卖类45件),解决方案类12个。
经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3名(食品类2个、快递类1个),优秀设计作品11名(食品类3个、快递类3个、外卖类5个),优秀组织奖2名。
活动现场同时启动了2019年节能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绿色发展,节能先行”。据介绍,北京市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12年在国家节能考核中达到“超额完成”等级的省级地区,2018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54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能效水平最高的省级地区之一。北京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耗已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在会上倡议,希望包装制造和使用的企业、电商和外卖平台也能够践行绿色生产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包装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消耗,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在包装使用过程中积极推广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包装物,并从源头减少包装物消耗。
甘蔗渣餐盒在此次评选中获得了“优秀设计奖——外卖类”。这套餐盒外观与普通餐盒相似,但采用了甘蔗纤维浆作为主材,结合中餐和外卖食品的特点,设计成符合日常生活使用的餐具,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完成制作,具有完全的可回收、可降解功能。
现场展出的“优秀设计奖——外卖类”甘蔗渣餐盒。这套餐盒外观与普通餐盒相似,但采用了甘蔗纤维浆作为主材,具有完全的可回收、可降解功能。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天之竹环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森俊介绍,市场上大多数外卖餐盒为方形,并不符合中餐的用餐习惯。这款餐盒的圆形设计,则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传统中餐餐具的形态。
除了形状上的创新,甘蔗渣餐盒的最大特点在于原材料的使用。李森俊表示,这款餐盒的原材料很单纯,主要是通过使用物理膨化技术来粉碎甘蔗渣,由于没有化学试剂的参与,也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样生产出来的餐盒也可以和食物进行直接接触。
在自然环境下,这样的甘蔗渣餐盒只要60天左右就可以降解。“塑料的降解需要一定的环境,比如对微生物、温度等方面会有一定的要求。但这款餐盒和我们吃过的食物残渣是一样的,甘蔗渣也是60天左右就可以完全降解。”
和其他的环保材料相比,甘蔗渣在中餐包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甘蔗渣并没有单列,还是属于纸浆这个大类。目前这类的餐盒比较常见采用的是竹纤维制作,但竹纤维比较硬,一碰会掉粉,只能用来装冷食;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制作的餐盒强度不够,用水泡一下就会发软,所以这几类一般用来做外贸比较多。国外的饮食多是沙拉、牛排,但中餐多油多汤水。我们现在研发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应对中餐的要求。”
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快递包装的使用量大幅增长。会上展出的几款产品通过减少快递盒内填充物的使用、循环利用快递盒等方式,有效减少了快递行业的资源浪费。
琥珀包装工作室带来的物流周转箱采用了悬空包装的结构,通过箱内上下两个活动夹层对物品进行固定。“传统快递箱可能会塞入珍珠棉这样的材质去固定物品,这款周转箱则选用了悬空的结构,两个活动夹层上采用的透明薄膜可以拉伸延展。比如你放一个手机进去,放在两个夹层中间,手机就被固定住了。合上箱子,手机就悬空在箱子中间,不和任何地方接触,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北京琥珀包装工作室主任张方智介绍,“这个箱子也可以做到重复使用。箱体外部具有一定硬度,耐磨耐冲击,可用于物流中转多次使用。活动夹层上的透明薄膜可以单独替换。”
共享循环箱“丰Box”同样采取了可折叠、无内填充的设计。循环箱外部以拉链代替胶带,箱内缝有塑料中空板和绑带。据介绍,这样的循环箱在北京已经使用,将陆续向全国推广。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弓耀宗介绍,2017年北京被列为快递业绿色包装试点省市,在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方面,一年节约纸张、布料近1万吨;在建立快递包装回收体系方面,在高校、社区、服务网点试点设置绿色包装回收容器或专门的回收区域,包装箱可回收率达80%,重复利用率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