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抗战中,敌方以精锐部队侵略我方,杀烧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造成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悲惨不已。敌方的一系列罪行引起了国际公愤,许多国际上的有识之士纷纷倾囊相助支援我方。
这些捐助而来的物资都是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敌方为了切断我方的物资供给,企图炸毁滇缅公路。为了保卫自己在西南方面的利益,我方派出了40万大军进入缅甸帮助英军作战。
这些肩负国家重任的远征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缅甸,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比凶险的战斗环境,敌人武器精良,飞机大炮应有尽有,后备资源充足。而这群远征军除了一颗为国献身的心,一无所有。
远征军要对付这样的精锐部队,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即便是面对着这样的困难,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目光中透着一丝坚毅不拔的精神,与敌人拼死决斗。这样的战斗,是何等的惨烈,把敌方打得一退再退。
他们打出了军威,打出了血性,打出了我方军人顽强的战斗力。捷报传到重庆,传到华盛顿、传到伦敦,大家欢欣鼓舞,弹冠相庆,从此世人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刮目相看。
这头沉睡的东方雄狮一旦觉醒,引项长嘶,它的吼声令世界震惊。但是,这胜利的背后,是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些年轻的战士,许多长眠在缅甸,英灵再没有回到故土。他们是永远的中华英雄。
在云南的一些小镇,人们陆陆续续挖掘出许多二战时期的汽油桶,这些被掩埋在地底下几十年的汽油桶早已经锈迹斑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可是当好奇的人民把汽油桶打开的时候,却目瞪口呆了,这些汽油桶里面竟然全部是人的遗骸,一堆堆的白骨令人触目惊心。
到底是什么人,死后被集体葬在汽油桶里面?他们的生前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情?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对这些遗骸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些遗骸就是多年前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历史由此打开了另一扇关闭已久的大门,向世人展现了一群悲壮的英灵。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驻扎在这附近,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虽说当时是支援英军,可是一群疲惫不堪的英军早已经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远征军实际上成了滇西战场的主力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敌方使用的都是最高级的军用设备,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相比之下,远征军们的武器就简陋得多,经过多年的战争,早已经是国库空虚,能够用在战争上的钱实在是很有限的。
在这样明显不对等的条件下,远征军并没有被如狼似虎的敌人所吓倒,他们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与敌方决一死战。很多的远征军甚至早已经写好了遗书,做好了有去无回的思想准备。在他们眼中,能够为国家效忠,即便是死了,也是不枉此生。
因此,远征军部队虽然物资贫乏,却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把敌人打得连连后退,收复了被占领的土地。当然,远征军捷报频频的背后,是无数官兵倒下的沉痛消息。
为了收复失地,派出的40万远征军,有将近20万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可谓伤亡惨重,据幸存者回忆,当时战斗过的地方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甚至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弹孔。
这种惨烈,真是触目惊心,闻者落泪,英勇的中国远征军,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我们根本难以想象的努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当时战争还远未结束,每天都有敌军的轰炸机在头顶呼啸而过,时不时有炸弹从天而降,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照亮半边天。远征军在刀尖上行走,要全力以赴对付这些可恶的敌人。
与此同时是,远征军又身在异国他乡,距离祖国十万八千里,路途遥远,想把成千上万阵亡的官兵遗体运回祖国是困难重重,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可是这么多牺牲的官兵遗体也要及时处理掉,难道他们离亲别友,千里迢迢来到缅甸战争,不幸牺牲后还要让他们暴尸荒野吗?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可是当时的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物资,战事又吃紧,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为阵亡的将士处理后事,于是,他们就找来了一些汽油桶等能够装遗体的东西,把阵亡将士们下葬,让他们入土为安,保全他们死后的尊严。
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当时的人们能够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这些装在汽油桶里下葬的战士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多年以后,他们的身份难以辨认。
有专家对这些遗骸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牺牲的远征军都十分年轻,大多只有二十来岁,有些年轻一点的甚至只有十五六岁,乳臭未干,稚气未脱。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现在的二十来岁的年轻多还在求学,生活得幸福而又安逸。可是当时的年轻的远征军们,却肩负着祖国交给他们的重任,舍生忘死,深入异国,攻打敌人,在枪林弹雨中接受最残酷的考验。他们中的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与自己的亲人彻底失去联系。
近年来,有一些远征军的遗骸陆续被找到,相隔70多年,他们总算被国家隆重接回祖国,魂归故里,日夜思念的亲人、已到耄耋之年的昔日战友,有生之年终于盼到英烈遗骸回归故里,热泪长流,激动得难以自己。
如今,战争早已过去,人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也不要忘记了那些被葬在汽油桶里的英烈,他们是永远的中华英雄,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驱除日军,换来今天的安稳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