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垃圾间?!”“垃圾桶全部下楼?!”北京不少高层住宅楼设计了垃圾间,或者垃圾桶一直放置在楼道里,这成了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障碍,业主和物业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记者调查发现,近半月来这些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喜忧参半。
5月12日,东三环劲松桥东北侧某小区,封闭垃圾间撤桶的第一天晚上,只见1号楼门前,各种生活垃圾随意扔在了楼门口的草坪上。第二天上午,垃圾依然没有清理。此外,从业主拍摄的照片看,各个住宅楼的附近都堆放着几十袋黑色大垃圾袋装好的垃圾,看样子是保洁员收集好临时堆放在社区里的。有些垃圾袋堆放在楼门口,两侧各形成一座近两米高的“小山包”,有些顺着通道摆放十几米,形成长长的垃圾带,居民不得不穿过垃圾的封锁线才能出入。
有人在业主群里留言说,造成这种垃圾围楼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小区混装垃圾,环卫部门拒收。小区的一位热心业主告诉记者,其实这几年,该小区垃圾清运一直都有问题,时不常会出现垃圾滞留的问题。
据介绍,该小区一共13栋楼,每栋楼就一个楼门,共有3640户。5月12日起从1号楼开始按顺序逐楼封闭垃圾间,13日已经封闭到5号楼。
记者看到,3号楼垃圾间的大门上贴着一纸通知:“近日市区两级政府对本小区检查时,发现垃圾分类工作并未落实。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要求,从5月12日起物业公司将在楼下公共部位设置垃圾分类桶站,请业主们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自行投放在相应的桶内,家中如有不便下楼投放的人员,请到物业登记,由物业妥善处理。各楼层垃圾间逐步停用进行封闭。”旁边还贴着致业主的一封信,介绍了分类方法和垃圾减量的倡议。
然而封闭的垃圾间门前,堆放着三五袋垃圾和一些包装箱。有的业主对此颇为不满:这些人没看到公告吗?不知道应该扔到楼下吗?还有业主担心以后会引发邻里矛盾。
物业在住宅楼前摆放了分类垃圾桶,却不见保洁员或者分类指导员的身影。针对如何分类,业主们提出了不少建议:“垃圾桶应该往旁边挪一些,别紧挨着通道”“一组桶站只配备了一个小小的厨余垃圾桶,不太够装”“所有桶都不是脚踩开盖的,都要用手开盖,我每次都得自带一次性手套”……
而业主们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封闭垃圾间?垃圾间作为公摊面积,是业主买房时出资购买的,而现在封闭后,垃圾间的产权如何处置?有业主认为,根据《物业管理条例》,小区任何公共设施改变用途需要业主大会决定。还有业主说,撤桶后,物业保洁的工作量减轻了,这部分费用可以节省下来,物业费是不是应该降低。有业主就此咨询了北京市委,固废处的工作人员回复称:没有法规强制封闭垃圾间。至于物业的相关问题则需要咨询住建部门。
5月14日中午,业主发消息称:小区大部分楼下积累的垃圾已经清走,但遗留下来满地的污渍,臭气难闻。物业也做出了一些改进,比如在各楼增加厨余垃圾桶,有些桶站还安装了脚踏式的分类垃圾桶。
5月1日,西四环四季青桥东南角某小区,楼道里的垃圾桶突然没了,该小区业主群里,不少业主质疑:“不知道今天就撤桶了,一点准备都没有。我穿着睡衣拖鞋到哪儿去扔垃圾啊?”“楼道里撤桶可以,但楼下的垃圾桶在哪儿,我转一圈没找着。”“以后每天拎着垃圾袋下楼,电梯里会不会各种遗撒各种臭味?到了楼下投放点需要用手打开垃圾桶,然后把塑料袋里的厨余垃圾倒出来,再把塑料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周围也没地方洗手,真脏。”
不仅有业主在群里投诉,楼道里、绿地里也很快被扔了各种垃圾。见此情景,物业又把300多个垃圾桶送回了每层的楼道里。第一次撤桶行动就这样打了退堂鼓。
5月10日,记者来到该小区。只见健身房旁的垃圾驿站,保洁员穿着,旁边是干净整洁的分类垃圾桶。但打开桶盖,桶里仍是一袋袋的混装垃圾。据街道办统计,这个700多户的社区,目前只能分出4桶纯厨余垃圾,主要依靠物业进行二次分拣。
记者走进住宅楼里,电梯间宽敞明亮,而作为应急通道的楼道狭窄昏暗。只见楼道每层拐角处放着一个方形的垃圾桶,周围地面一片深色污渍,只剩下半米的宽度供人通行。保洁员刚刚清理了垃圾桶,没有异味儿,但三五个黑色塑料袋装的垃圾堆放在低层的楼梯拐角处,十分碍事儿。
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小区一定会撤桶的,不仅是因为垃圾分类,更是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垃圾桶摆放在应急通道,会影响紧急疏散。
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虽然物业匆忙撤桶又没有配套服务跟进,导致第一次撤桶行动失败,然而社区并没有放弃,利用“五一”假期和母亲节,社区一边组织宣传活动,一边和居民沟通。针对一些反应激烈的业主,他们还在挨家挨户做工作。
5月10日晚,当记者离开小区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街道和居委会的干部仍在商议垃圾桶下楼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措施。
万博苑小区位于南二环右安门桥东北角,共有4栋24层塔楼,每层一个垃圾间,8户居民共享,一共有96个室内垃圾间。居民们扔垃圾不用出楼门,这个习惯已延续了20年。
从去年开始,社区开始推广垃圾分类,万博苑这96个垃圾间成了一道难题。去年底,居委会曾组织居民代表开会,当时一共来了54户代表,但只有2户同意封闭垃圾间。在社区论坛上,居民多次针对“垃圾桶下楼”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的业主表示,应尽快让垃圾桶下楼,否则蟑螂乱跑,夏季楼道内臭烘烘。但也有居民提出,楼里住的老年人多,每天到楼下分类投放垃圾有难度。
今年1月31日,为了抗击疫情,街道、社区、物业果断决定封闭垃圾间,居民们大都接受了下楼扔垃圾新要求。考虑到独居老人或居家隔离人员扔垃圾不便,社区安排同楼层的热心邻居或者志愿者,帮着把垃圾带下楼。物业公司的几位负责人一人包一楼,为扔垃圾困难的住户“兜底”。
封闭垃圾间3个多月来,垃圾没有在楼道里“泛滥”,居民已基本习惯下楼扔垃圾。5月1日实施分类后,专业的储运公司派驻分类指导员进入小区进行专业指导,让垃圾分类平稳过渡。
由于健身器材旁的一个垃圾点距离居民楼较近,不断地引发居民的投诉。尽管这个垃圾桶站由固定变为移动,只有早晚高峰时间集中投放,但居民仍然有意见。于是5月12日,社区再次召开居民代表会,最终投票决定撤销该流动垃圾站。该楼居民宁愿跑远路到6号楼前站点投放垃圾。不过,这又引发了6号楼居民的不满。
居委会想出了一个办法,请规划师进驻社区,专门为6号楼前设计一个垃圾站,既不影响环境,又能满足分类要求。待本月底设计方案公示后,由居民投票决定如何建设垃圾站。
“太快了,5月1日垃圾桶下楼?!”4月30日,世纪城时雨园社区召集业主代表,和物业商议垃圾分类的实施。有业主提出,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缓冲时间。
位于海淀区远大路的世纪城是一个有1.3万住户的大型社区。物业公司为住宅楼的每个楼门配备了楼门长,每个楼层都设有垃圾桶,共有4700个垃圾桶。保洁员每天回收垃圾,服务周到细致。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使有的住宅楼一层只有两户人家,每层楼道里仍设置了垃圾桶。
垃圾要分类,楼道要撤桶了。业主群里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业主热议,支持和反对的两派在群里争论得十分激烈。5月2日,世纪城春荫园业主群里,一位来自上海的居民发了一封长信,介绍了上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业主的现身说法终于平息了群里的纷争,大家开始理性讨论起分类的具体操作,发表的意见转向务实。
与此同时,利用“五一”假期,一方面,社区进行宣传和预热,招募志愿者;另一方面,物业进行相关的配套准备。5月4日,终于贴出新版的撤桶通知:6日垃圾桶下楼,楼前设置垃圾桶站,定时定点集中投放。
5月6日撤桶第一天,春荫园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前期工作比较到位,大多数居民都很配合,“我们也没想到这么顺利,1306户居民第一天就分出了13桶厨余垃圾。”
没想到第二天业主竟然发现,在非投放时间垃圾桶又摆回到了楼前。有业主推测:“可能是由于出现垃圾桶露天脏乱等问题,物业收到大量投诉,挺不住了。”
“没有管理的垃圾桶,下楼跟上楼又有什么区别?”看到桶回来,支持垃圾分类的业主很失望,认为前功尽弃会浪费大家支持垃圾分类的热情。不过,中午时分,业主看到楼前的垃圾桶又悄悄地撤走了。
在社区和街道的支持下,垃圾桶下楼风波终于平息。“到点儿下楼扔垃圾”这些天已经慢慢被业主接受。5月10日,记者在世纪城西区看到,业主们分类越来越规范,流程也越来越清晰了。
物业表示还将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增设24小时的垃圾驿站,为移动的垃圾桶站安装照明和监控探头,下雨天把移动垃圾点挪至避雨处,为确实有困难、不便下楼扔垃圾的住户提供上门服务……
客观来说,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行动中,物业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间环节,物业既要配合居民选择集中投放时间和地点,也要对接专业垃圾处理场的储存和运输,还要调整自己的保洁和清扫方式。在实施分类的初期,不论多大的麻烦,物业都先承担下来了。
至于业主这边,记者采访时听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态:支持垃圾分类。但在操作层面却反差很大。有的业主主动来到楼下,为垃圾桶“站岗”;有的业主静观其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业主言辞激烈,向物业发难。
业主提出的一些质疑不无道理。比如,物业提供的保洁服务要达到什么标准,物业服务费中卫生费用如何核算,作为公摊面积的垃圾间封闭后如何处置……这些问题或许暂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有关部门也无法给出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就目前而言,可能需要业主和物业各自退一步,先想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分类做起来,然后大家再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或进行成本核算,或协商各自的权责。
无论如何,大家都必须认识清楚一个前提:究竟谁是垃圾分类的实施主体?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既然小区里的生活垃圾由个人产生,每位居民就是执行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既然居民是责任主体,那么虽然垃圾分类和物业服务有关,但不能把责任推给物业。垃圾分类不是一个谁支付成本、谁提供服务的问题,而是每个产生垃圾的人都应该尽职尽责做到的。
得空爬楼,看了一下邻居们的议论。想到去年上海市民们的热烈反应,一模一样。所以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讲讲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因为我有两个家,一个就在上海,一个和你们同邻。
早在垃圾分类之前,上海市政府就已经有了统一设计,撤出楼道内所有垃圾桶,敦促建好小区的垃圾驿站。这样的驿站,一个一千多户的小区有四五个。这些驿站都带着锁,旁边会设有洗手池,便于管理员清洁用,也便于居民投完垃圾后洗手。开启分类的两个重要条件需要到位:一是要有投放垃圾的时间段(早上7-9点,晚上6-8点);二是要有志愿者或者管理人员在这两个时间段从旁监督指导。
有没有困难?怎么可能没有!刚开始的时候,最辛苦的就是上班族。只要加班,常常错过丢垃圾的时间。有时你拎着垃圾下楼,结果垃圾驿站锁门了,你不得不拎着垃圾上楼……这是家常便饭。为什么我知道,因为这样的事在我和同事家,几乎天天发生。后来孕育出了帮倒垃圾的手机业务,但昙花一现,不到一个月,这个市场就没有了。人们逐渐习惯分类,渐渐找到各自的丢垃圾规律,就不会花钱找人了。
我的同事也告诉我,有时候下班回家忙,忘记丢垃圾,错过时间。又赶上夏天天热,只好将厨余垃圾袋存放在冰箱里,第二天一早再丢。
而朋友们也会分享经验,比如上海很多年轻人上班的早餐习惯都改掉了。原来边走边吃,现在不行,要么你买了在办公室吃;要么你就不能买有汤水的东西,否则吃不完,你连丢湿垃圾的地方都没有。因为上海市政还将道路两边的垃圾桶撤了一大部分,留少数的也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
今天再提到垃圾分类,上海人不会觉得难过、愤怒或不解,反而会认为如果还在讨论要不要分类,是一件很low的事。无论怎样,上海市民通过每个小我的努力,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真正改变了。
我相信咱们北京人也能改变旧习惯。没什么,真的。疫情以来,您现在不也习惯戴口罩了吗?那么三个月以后,您也一样可以拎着垃圾袋下楼,无需别人提醒就能自觉分好垃圾了。咏梅
垃圾分类后保洁成本降低,是业主的一个误解。世纪城物业工作人员解释称,过去垃圾桶在楼道里的清理流程是,每天早上保洁员从顶层开始逐层向下收集垃圾,只需要简单地将桶内垃圾装袋,用电梯集中运到地库。签约的清运公司会按时到地库把垃圾装车运走。
而垃圾分类后,白天保洁员要按时清理楼内卫生,从晚上6点开始,还要在楼前进行垃圾细分,直到晚上9点后居民集中投放垃圾结束。垃圾分为两批,一批是厨余垃圾,需要一桶一桶地被拉到各小区大门口,等专业清运车运走;另一批是其他垃圾,要用电动平板车一车车运到地库暂时存放,等第二天垃圾楼开放后,签约的清运公司才能运走。每天清理干净楼前移动垃圾桶站,基本都要到晚上11点了。
以世纪城五区为例,14栋楼每个楼前面都有一个移动桶站,每天大约会产生100袋其他垃圾。如果当晚不移走,这么多垃圾堆放在每栋居民楼前,既破坏环境卫生,又影响小区的形象和物业服务的品质。
有业主提出,保洁员逐一上门收垃圾,这肯定是可以操作的,但物业需要重新设计流程,“光想想一大桶厨余垃圾在电梯和楼道里推来推去,就够辣眼睛的,更别提味道了。”如果业主分类不达标,保洁员还需要进行二次分拣。这样做也会增加成本。具体的成本核算,还要运营一段时间细化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罗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