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年产3000吨以上的建筑涂料企业为数不多,能达到年产50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足3%,能达到年产1000吨以上的企业则更少,排名前3位企业(含外资)的市场集中度不到15%,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为29%,排名前20位企业的市场份额为38%,其余4000多家企业的平均市场份额不足20%。而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涂料市场的集中程度就高很多。1980西欧涂料产量居前列的十家涂料公司在西欧涂料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0%,到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5%,而到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并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大,美国最大的十家涂料公司的年产量占美国涂料总量的70%以上,而宣威公司一家的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足见其生产集中的程度。据统计,世界十家最大的涂料公司的产量占世界涂料总量的1/3。
二、进入壁垒弱建筑涂料生产技术门槛低,基本上是以各种原材料的机械混合为主,而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很多原材料的厂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还提供涂料配方,这些配方虽然不是最优化的,而且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却使得建筑涂料企业不需要投入任何的技术研发就可以开始生产,俄日全额很多情况时,一些技术人员跳槽的时候就将配方给带出来了。一个涂料厂的投资也相对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只要有一两个大缸和三五个工人就行了。大多数涂料生产企业的市场渠道、销售方式基本雷同。由叶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弱,市场高度分散,中国建筑涂料市场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
建筑涂料其实是有很多学问的,其产品的表现形式也很多样。从成膜物资分,有丙烯酸类、醋酸乙烯类、聚乙烯醇类和淀粉纤维类等等。从装饰效果分,有平涂、拉毛、质感涂料等等。从光泽上看有高光、半光、丝光和平光等等。再加上建筑涂料可以调成不同的颜色,品种实在是很多。但是,看一看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基本上还是以平涂的内外墙平光涂料为主,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和客户关系上,而很少集中到产品的品质、提供特殊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上。建筑涂料产品的差异化是很大的,但是市场上主导的产品差异化却很小,因此未来的竞争趋势将是如何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从市场角度划分,建筑涂料又分为工程类市场和零售类市场。所谓的工程市场是指建筑承包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使用的建筑涂料品牌和种类,大多数是外墙涂料和少部分内墙工程漆。零售市场是指房屋业主在建材大卖场或是涂料零售店中采购,而由专门的施工队进行涂装,一般大多数为内墙涂料和少部分外墙涂料。目前内墙和外墙在建筑涂料当中的比例分别为65%和35%。从产品档次上来分,又分为高中低档。目前高档市场还是由几家跨国公司所把持。以生产多乐士涂料著称的ICI公司和立邦的产品在高档内墙涂料领域,几乎控制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外墙涂料高档市场也由外资涂料公司所把持,如(德国)上海申得欧有限公司等等。中档建筑涂料市场基本上是由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占领,如泰国的泰欧亚涂料,上海的汇丽涂料,杭州的亚士油漆等等。而低档市场往往由一些区域性的国有和民营的涂料企业所控制。从涂料企业分销渠道的角度看,有通过直销的方式(建材大卖场、涂料专卖店、招投标),或者是分销的方式(往往是区域代理商开设零售店、或者代理招投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方式。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外的企业家都看好中国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国外的知名涂料企业带着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巨额的资金以及百年发展的丰富市场营销经验进入了中国的市场,以其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对经销商的优惠政策迅速扩展到中国的各个城镇,使中国的建筑涂料企业如同遇上了暴风骤雨,始料不及。目前,在国内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不断涌现,如日本立邦在上海、惠州、廊坊、苏州、重庆设立了5家生产和分装机构。英国ICI在广州、上海建成了4万吨和5万吨生产线万吨生产线。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及我国、香港等也都纷纷在我国合资建立和预建大型生产厂。我国建筑涂料的品牌很多,但能与日本立邦、美国ICI等国外名牌一比高下的几乎没有,把品牌和服务融为一体的经营体系还不健全。涂料的优劣、品牌的荣辱是与最终的服务——涂料在涂刷物上的实际效果分不开的。我国的大部分涂料企业品牌服务意识淡薄,销售和服务链接不上,产品通过代理商卖出去就算终结了使命,质量和效果只有用户自己去评说。由此造成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品牌良莠不齐的局面。